教研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研活动 >> 正文

教研活动(三):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

2012年04月27日 10:28 赵冲 点击:[]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适当介入能够促进游戏功能的发挥。适当的介入中适宜的介入方式是关键因素。因此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成为教师介入游戏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证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但在实践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直是令教师困惑的问题。而且目前,教师对介入幼儿游戏对幼儿带来持续和整体的影响的重要程度重视不足,很多教师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很少反思自身的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扭转。

本研究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深入观察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方式,分析影响教师选择介入方式的因素,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游戏

本研究认为:游戏是幼儿主动的、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伴有愉悦情绪体验的主体性活动。

(二)游戏介入方式

本研究中将游戏介入方式界定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参与、介入幼儿游戏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垂直式介入,具体的方法则包括言语与非言语。

具体包括平行游戏、提供材料或帮助、角色参与、进行询问、提示或提出建议、面部表情或动作提示、约束纪律、提出要求、解决矛盾九个方面。

(三)游戏介入效果

研究中,笔者按照教师介入行为对幼儿游戏产生的不同影响,把游戏介入效果分为正效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三种类型。正效介入是指教师的介入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使幼儿游戏顺利的进行下去;负效介入指教师的介入干扰了幼儿原来的游戏活动意向,阻碍了幼儿游戏的发展;无效介入是指幼儿对教师的介入不理会。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现状研究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是指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介入行为的次数。根据观察数据的统计得到以下的结果。

1.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显示出较高的频率

教师一共介入幼儿游戏的次数为479次,在单位时间内每个教师平均介入次数为19.95次,这意味着教师在1.5分钟之内教师就会对幼儿游戏产生一次介入行为。每分钟介入0.67次。

就甲、乙两所幼儿园相比较而言,乙幼儿园教师的介入次数270较高于甲幼儿园的209次,而且乙幼儿园教师单位时间内介入的次数的22.5比甲幼儿园的17.4高5.1次。

2.不同教师的介入频率存在差异

在被观察的教师中,介入次数最高的教师是I,达到了74次,最低的是B,为23次。在单次观察中,教师介入的最高与最低次数分别为教师I的40次与教师B的8次,且均出现于第一次观察中。

笔者对此进行了了解与分析,发现影响教师介入频率高低的原因是:第一是与教师的教育经验有关;第二是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当日的工作任务有关;第三是幼儿园所处环境有关。

3.不同年龄班的介入次数存在较大差异

对不同的年龄班,教师的介入次数是不同的。

研究数据显示,中班教师的介入频率明显的高于大班与小班,这说明教师的介入频率并不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迹象。

4.两所幼儿园不同介入方式所占比例的比较

数据显示,相比较而言,在平行游戏与进行询问、提问或提出建议两种介入方式上,甲园的介入比例各为乙园的两倍,分别为:5.3%比2.2%、23%比11.7%。而在示范或演示这种介入方式上,乙园介入的比例比甲园高出10%左右。

(二)教师对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选择

介入方式的选择与教师介入行为指向幼儿不同的发展领域的倾向性有关。在介入过程中,研究者将教师的介入行为指向分为两类:倾向于幼儿认知发展的介入、倾向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介入。根据以上的分类,笔者对教师的介入方式进行了发展领域倾向性的分类,得到了以下结果:

1.教师介入游戏主要倾向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在所有的案例中,介入行为指向幼儿认知发展的占到了71%,说明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最看中幼儿认知发展。

2.不同介入方法的行为倾向性不同

笔者将以三种介入方法即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分析介入方式的行为倾向性。

在平行式介入和交叉式介入中,教师介入倾向于幼儿认知发展的比重更大,为82%与87.5%,而在垂直式介入中这个数值为29%。

3.针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师更多的采用了交叉式的介入,而社会性发展则更多的是垂直式介入

针对幼儿不同的发展领域,教师选择的介入方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数据显示,在针对幼儿认知性发展的介入中教师的介入主要以交叉式介入为主,其次是垂直式介入。而在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介入中垂直式介入占到68%,随后是交叉式介入、平行式介入。根据观察显示,倾向于认知发展的垂直式介入中主要是教师对幼儿违反游戏材料使用规则的干预。

4.不同年龄班教师介入行为的倾向性

针对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介入行为的倾向性也是不同的。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对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介入行为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介入行为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

(三)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效果

1.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效果

(1)从数据统计看,教师对幼儿游戏正效介入占53%,这说明教师的介入对幼儿游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2)数据显示教师有139次无效介入,占到了总数的29%。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介入行为没有满足幼儿的游戏意愿,说明教师的介入脱离了幼儿游戏需要,或者是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

(3)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负效介入也有一定的比例,占18%。

2.不同介入方式的介入效果比较

数据显示,在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平行式介入和交叉式介入的有效性分别为:53%、67%。在教师的垂直式介入中,无效及负效所占的比重总和达到了81%。

(四)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的比较

1.教师的教育观念

(1)教师对介入方式的认识

(2)教师选择介入方式的依据

(3)教师对自身介入方式效果的评价

(4)教师对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认识

2.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1)教师观念中的合适频率和高效率与实际行为中的高频率低效率

(2)教师对介入方式的认识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存在差异。

(3)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实际观察不符

三、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经验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影响

(二)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影响

(三)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期望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影响

(四)游戏情境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影响

(五)教师角色定位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影响

四、结论

(一)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频率较高但是有效率较低

(二)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重游戏的教育性忽视了享乐性

(四)教师的指导观念与行为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加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质量

(三)教师应明确自身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评析

我系教师陈建林和大家分享了她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于以后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思考。本研究以幼儿的游戏活动为立足点,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主要探讨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频率;教师对介入方式的选择;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效果三个方面。

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它怎么发挥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幼儿老师。老师的游戏观、角色观、介入指导游戏的方式方法等都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针对本次教研课题,各位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给予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1、可以将本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不同的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方式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值得去研究。

2、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是采用什么方式选择的?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选择了本研究的对象?是否再需要斟酌?

3、“某个教师是否倾向于选择某种介入方式?”本研究中没有呈现这样的结果,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一个基点。

上一条:教研活动(五):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大纲研讨 下一条:教研活动(二):实习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关闭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教师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