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地方协作,以实践服务促师生发展
教师教育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校地合作。近年来,教研室通过多维度合作,为吕梁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具体实践如下:
(一)融入地方心理卫生协会,推动专业资源下沉
教研室教师深度参与吕梁市心理卫生协会和吕梁市心理学会工作,协助协会、学会开展学术交流与技能培训,将高校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例如,联合协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累计服务居民超1000人次。
针对青少年、老年群体等特殊需求,教研室设计“成长赋能讲堂”、“积极关系赋能成长”等系列或专题活动,联合协会、学会在社区或面向组织成员开设公益讲座、团体活动等,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居民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提升居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二)服务武警官兵心理健康,筑牢战斗力保障
教研室与吕梁市消防支队合作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心理评估、团体心理活动等。2024年,累计为100余名指战员提供心理疏导,组织团体心理辅导10余场,解决心理困惑30余例,显著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结合消防救援职业特点,开发“突发事件心理韧性训练”课程,模拟灾害场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演练,并引入呼吸放松、蝴蝶拍等技术,帮助官兵快速恢复心理平衡。
(三)探索“法律+心理”社会服务模式,助力基层治理
教研室与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吕梁市人民检察院、山西知云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劣势处境儿童等群体,开展“心理评估—法治教育—行为矫治”一体化服务。例如,为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提供亲子心理辅导,配合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帮助其重塑价值观,降低再犯风险。
(四)校地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心理人才
与吕梁市4所中小学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在专业教师和基地单位教师双导师的指导、督导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累计服务儿童青少年千余人,形成“学习+实践+督导”闭环培养模式。
二、成效与展望
通过以上合作,教研室实现了“学术研究接地气、社会服务聚民心、人才培养出实效”的目标。具体而言,在社会影响方面,教研室提供的心理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在学术成果方面,近3年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基于APCS学习动机的PBL教学模式探索》,服务吕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市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7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SCI一区论文1篇),申报专利1项,指导大创项目8项。
下一步,教研室将持续深化与地方政府、司法、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探索“互联网+心理服务”新模式,为吕梁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教师教育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