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研活动 >> 正文

教研系列活动

2011年12月07日 10:13 赵冲 点击:[]

生命·适应·理解

高校教师的成长发展,宛如雄鹰的翱翔蓝天,离不开两个有力的羽翼支撑。对于教师而言,这两个强大的臂膀,一个是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是规范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来源,教学中的困惑往往会启发科研的萌芽;后者是前者的推进器,优秀的科研势必会带来教学的高质量。因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提升科研水准。

生命——是生命化教育的出发点(高丽芳老师主讲)

主要内容:

2001年.教育学者张文质依据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的哲学思考,梳理出生命化教育的精神内涵。

一、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生命化:生命化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

(二)范本教育:l.直面生活:让学生去亲历亲证生活又能够亲切地说心理话。2.直面经典:看古今中外的精品,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

(三)生命: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生命比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生命具有唯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

二、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点评:

一、生命化教育与眼下高校推行的生命教育,在哲学上都依据生命哲学和人本主义。二者的差别在于:生命化教育是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呼唤回归教育真谛,属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对教育中伤害和蔑视生命现象的回应,倡导珍惜生命和开拓生命价值,思考死亡问题,属于一种新的教育内容。

二、生命化教育的三个核心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对生命的理解是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生命化是生命化教育的精神所在,范本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的操作方式。

思考:

我校如何实行生命化教育及生命教育?

适应——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入职难题(陈建林老师主讲)

主要内容:

一、学前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入职的适应性

指学前专业毕业生进入幼儿教师队伍,运用在大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和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实现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入职适应过程的实质

第一、毕业生入职适应过程,从社会意义上讲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是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第二、从专业发展意义上讲,是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第三、其适应和成长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

三、目前学前专业学生在刚入职时所面临的问题

(一)因为艺术技能技巧原因,有的单位宁愿要专科生而不愿要本科学历的学生。

(二)专科生在理论科研方面要薄弱一些。

(三)幼儿园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为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点评:

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入职的适应性问题。这个讲座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学前教育毕业生入职适应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与其他系别有何区别?这些独特性来源于哪里?除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外,还有哪些?

思考:

我校其他系别,如何解决本系毕业生入职的适应性问题?

理解——理解教学的核心概念(王清霞老师主讲)

主要内容:

狄尔泰有句名言:自然需要说明,精神需要理解。

一、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

理解是解释学(从对圣经的解释发轫)的核心问题。起初,理解等同解释,通过解释我们能找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意义;后来,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正确的理解就是要成功地使解释者从自身的历史性和偏见中摆脱出来,比原作者理解他自己更好的理解作者。再后来,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二、理解教学的本质

理解教学所关注的是教育与人的精神建构的内在关系。在理解教学中,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同时又是理解对象。这种现象既存在于相互理解中,又存在于自我理解中。理解既包括对人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的理解。不管是人和人之间,还是人和文本之间都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

三、理解教学的特点

(一)理解教学是以理解为目的的教学。(二)理解教学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三)理解教学中人与知识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关系。(四)理解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往和对话的关系。

四、理解教学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二)注重人性的丰富;(三)指向可能世界;(四)开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五)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给予同样的关注。

点评:

一、什么是文本?一切有意义的载体都是文本。自然需要说明,说明就是解释。我们与任何文本建构关系,大体是这样一个序列:解释、理解和接受。解释需要述说,理解需要同感,接受需要包容。因此,解释的不一定理解,理解的不一定接受。

二、视域融合有一种方式,是信息发出者的“成见”相互渗透。成功的理解教学,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成见”与教师的“成见”,相互渗透建构知识。

思考:理解教学能否成为我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上一条:教研活动(二):实习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下一条:吕梁学院教研活动计划表

关闭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教师教育系